慢性疾病

首頁 > 慢性疾病 > 詳細

下背部酸痛


◎下背部酸痛定義


所謂的下腰部疼痛是指由脊椎及鄰近肌肉、神經、肌腱、韌帶等軟組織病變引起的酸痛症狀,酸痛只是症狀,需要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原因。



◎常見的原因


下背酸痛常見的原因有軟組織受傷、背部筋膜發炎、椎間盤凸出、脊椎退化性關節炎、壓迫性骨折、脊椎發炎或感染等因素,以下分別說明之。


1. 軟組織受傷/背部筋膜發炎:這是最常見的原因。常見於背部的肌肉、韌帶、肌腱的急慢性拉傷或扭傷、挫傷。


2. 椎間盤凸出:因為椎間盤周邊的組織破裂,壓迫到坐骨神經根,引起所謂的坐骨神經痛,一般多為單側疼痛。痛感會像電流一樣,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、大腿外或後側,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部。


3. 脊椎退化性關節炎:即所謂的脊椎老化,俗稱長骨刺。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脂肪層纖維化而變硬,壓迫坐骨神經根,造成坐骨神經痛。患者會腰痛,伴隨下肢的麻木感。嚴重者還會有下肢無力、抽筋,或走路走不遠的症狀。


4. 壓迫性骨折:經常發生在彎腰搬取重物時。更年期婦女經常有骨質流失症狀,更容易發生骨折。常有兩側對稱的劇痛發生。


5. 脊椎發炎、感染:脊椎或椎間板發生細菌感染、僵直性或風濕性脊椎炎。


6. 其他因素:其他原因包括過度肥胖、姿勢不良、腎臟病或輸尿管疾病。



◎要看哪一科


建議看診骨科、神經科、復健科,由專業醫師判斷您所需要的治療。



◎檢查與診斷


影像學檢查:X光檢查骨骼組織的變化;核磁共振檢查骨骼、神經、韌帶及軟組織;電腦斷層檢查骨骼、神經組織、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神經功能。


身體評估檢查:檢查脊椎活動範圍:前彎、後仰、側彎、轉動等動作,另外配合神經學檢查。




◎治療的方法


1. 藥物治療:一般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和肌肉鬆弛劑。


2. 物理治療(復健):按摩、運動治療、腰部牽引、電療、熱療、針灸等復健。


3. 注射治療:若前兩種療法長時間均未改善,發作時會非常疼痛,採用局部注射治療可以短期快速緩解症狀。


4. 外科手術:當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效果有限時,可能須評估進行手術治療,應和醫師充分溝通手術方式及手術之優缺點。



◎要如何預防


運動及肌肉鍛鍊:增強肌肉力量可以保護脊椎,減少扭傷及骨折的機會。

正確的姿勢:維持正確姿勢可預防與減少下腰酸痛。

正確的用力方式:平常注意用力的方式,可預防與減少下腰痠痛。



◎運動及肌肉鍛鍊


可做對下腰部有益的運動,例如游泳、快走、騎腳踏車、爬山、健康操、舞蹈、瑜珈等都是有幫助的運動。注意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,以免受傷!



◎正確的姿勢


站姿

抬頭、挺胸、收小腹,脊椎自然打直。

不要同一姿勢站立過久。
image.png

走路

•行走時保持抬頭、收下顎,腳尖向前的正常姿勢。

•穿著舒適低跟的鞋子。

image.png

坐姿

•椅子的高度要適中,以能保持膝蓋與臀部同高並且兩腳能平踩地面為宜(見下圖)。

•不要坐在過高、過低的椅子,預防上半身前傾或背部拱起。

•坐的時候,要緊貼椅背坐穩,或使用靠背墊保護腰背部。


image.png

睡姿

•側睡時兩屈膝間夾個枕頭。

•選擇適合高度的枕頭,仰睡時在膝蓋下方墊個小枕頭。

•儘量不要趴著睡,會造成凹背或背部扭傷。

•避免躺在柔軟床墊、沙發,會使背脊彎曲更嚴重。

仰睡

image.png

側睡


image.png



◎正確的用力方式

搬重物
image.png

•搬運重物時需屈膝蹲下、挺直腰椎,重物貼近腹部。

•搬運重物高度不要超過胸部。

•抬較重的東西時請找人協助。

•避免長期用單側肩膀揹過重的物品。


◎減少背部負擔的秘訣

1.提、搬重物或抱小孩時,儘量靠近自己身體,屈膝而不彎腰,蹲下來再抱起來。

2.高處的物品用梯子或凳子墊高,不要踮腳。

3.撿地上的東西,靠近後再蹲下來撿。

4.打掃時,身體維持挺直,清潔工具儘量接近身體。

5.穿鞋子時要坐著。

6.拿背後的物品時,一定要整個身體向後轉。不要只扭曲腰部,易造成腰部受傷。

7.車子座椅距離不要太遠,腰部用背墊或靠枕支撐,長途開車應該每小時下車活動5分鐘後再上路。

8.外出購物儘量用推車取代籃子或背袋,把東西分兩手提,或放到雙肩背包,讓重量平均在身體兩邊。

9.避免長時間坐姿,每小時記得起身動一動。


若您想獲得更多訊息請連結以下的網站

預防醫學保健網-骨關節疾病系列:此網站有專業醫師群介紹骨質疏鬆、退化性關節炎、骨關節疼痛的症狀、預防方法、注意事項及保養。


參考資料

洪樂堯(無日期).減輕下背痛,自己能做什麼?2009年7月10日,取自http://www.uho.com.tw/sick.asp?aid=3929

聖功醫院復健科醫師群(無日期).腰酸背痛.2009年7月10日,取自http://www.uho.com.tw/ health.asp?aid=3896